位置导航:首页 >> betway88官网手机版 >> 正文

生命之光背后的坚守

——湖南省娄底市联合慰问组走访遗体器官捐献家庭侧记

时间:2025-11-14

深秋的星城,寒意悄然浸润城乡。11月4日至5日,湖南省娄底市红十字会联合省人民医院器官获取组织(OPO)、长沙爱尔眼库娄底分站、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组成联合慰问组,深入双峰县、娄星区、涟源市,走访遗体和器官捐献者家庭,为他们送去牛奶、米、油等生活物资及慰问金,并带去社会的敬意与关怀。

在与家属面对面的交流中,一个个关于奉献、苦难与坚韧的故事徐徐展开——这些在至亲离世后仍选择捐献器官与遗体的家庭,突破了“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束缚,也在悲痛中默默承担起生活的重压。他们的选择,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们的坚守,让大爱在人间悄然生长。

2020年,31岁的谢平(化名)在帮人安装水电时不慎坠落,因特重型颅脑损伤被判定为脑死亡。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谢平的家人忍痛作出决定:捐献他的器官,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五年过去,谢平的妻子陈小燕(化名)仅凭一己之力撑起七口之家。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公公听力严重受损,姑姐患有严重先天性疾病、生活无法自理。

此前,陈小燕曾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但因学历低、技能少,每月收入仅够勉强糊口。为了陪伴孩子成长、照顾家中老弱,她最终选择返乡,将生活的重担一肩扛起。“我常梦见他,觉得对不起他……”交流中,陈小燕几度哽咽落泪,话语里满是对丈夫的愧疚与面对生活的无奈。慰问组当场承诺协助联系当地医院为公公安排诊疗,并帮助寻找就近就业岗位,减轻家庭负担。

离开井字镇,慰问组来到了青树坪镇匡辉(化名)的家中。院落虽简朴,却干净整洁,物品摆放井然有序,灶台干净明亮,透露出主人对生活的认真态度。2024年2月,40岁的匡辉突发脑溢血离世,家属在悲痛中达成共识,捐献其器官,并选择生态安葬,践行绿色殡葬理念。如今,匡辉62岁的母亲靠种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中风的父亲行动不便。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高中。“等她考上大学,我们就带她去必威biwei纪念碑前看看他。”老人眼中含泪却带着骄傲。慰问组详细记录家庭情况,表示将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确保孩子不因经济原因中断学业。

在青树坪镇,还有一个因器官捐献而被铭记的名字——胡信初,他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2025年8月,身患重病的胡信初走完了人生旅程。遵照他生前遗愿,家属捐献其遗体和眼角膜。其中一枚眼角膜已成功帮助他人重见光明。“这辈子没给家里挣多少钱,也没为社会做过贡献,能把遗体和角膜捐出去,帮别人看看世界、帮医生研究治病,也算没白活一场。”胡信初一生未婚,二哥被确诊为三期肺病,76岁的老母亲不仅要牵挂儿子的病情,还在为自己每年的医疗费用发愁。慰问组当即表示,会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争取一些帮扶和关心,尽力缓解他们的实际困难。

在娄星区大科街道洪源社区,慰问组探访了杨杨(化名)。2025年1月,她的母亲洪阿姨因病去世。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多年,母亲生前饱受病痛折磨,却始终心怀善意,多次表达捐献遗体和角膜的愿望,杨杨含泪完成母亲遗愿。如今,杨杨成了“孤身一人”。面对慰问组的关心,她沉默良久,轻轻点头,失去至亲的深沉伤痛,或许只能在漫长的时光里慢慢抚平。

最后一站是涟源市龙塘镇。2025年6月,73岁的刘正昌老人捐献遗体和眼角膜,帮助两人重获光明。刘正昌的一生,是与苦难抗争的一生:儿子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妻子早年因精神疾病走失;自己又被确诊直肠癌,彻底丧失劳动能力。他生前,曾向弟弟郑重交代身后事:“这些年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我和孩子早就撑不下去了。等我走了,把我的遗体和眼角膜捐出去,也算我能为社会做点事,报答这份恩情。”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社会帮扶的感激,也彰显了平凡生命的伟大。

走访中,五户捐献家庭的故事,是娄底也是全国无数捐献家庭的真实缩影。他们的故事,也道出了一个现实困境:在传统观念尚未完全转变的背景下,器官与遗体捐献不仅是医学行为,也是伦理与情感的艰难抉择。捐献之后,家属往往面临劳动力缺失、医疗负担加重、社会保障不足等多重压力。

而器官与遗体捐献,本身也并非签署一纸同意书这样简单。从医学判定死亡、伦理审查、家属沟通,到器官匹配、转运协调、遗体接收,每一步都牵涉多部门联动、时间窗口极短、程序高度敏感。尤其在县域地区,交通不便、医疗资源有限、公众认知不足,使得协调工作异常艰难。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也是在和观念搏斗。”娄底市红十字会协调员肖成树坦言。一次成功的捐献,往往需要协调员持续多日的高强度工作——沟通、安抚、解释流程,甚至应对临时反悔或邻里质疑。“我们不是在‘劝捐’,而是在守护一份早已存在的善意,并帮它落地。”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让一个个生命得以延续,也让捐献家庭在悲痛中多了一份精神慰藉。当我们为捐献者的大爱动容时,也应思考:如何为这些家庭搭建更坚实的帮扶桥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这份善意不被现实辜负?

这需要多方合力——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更精准的政策扶持,相关公益机构持续跟进关注,全社会共同努力,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尊重捐献者、关爱捐献家庭的良好氛围,让器官捐献从“隐秘的善举”变为被广泛传颂的文明行为,才是对这份生命礼物最好的回馈。

只有如此,才能让“生命延续”的火种,在温暖的土壤中生生不息,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王星  曹亚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