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约 冬奥有我

——记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冬奥会医疗保障团队

时间:2022-03-11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赛场上,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儿全力拼搏。赛场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同样争分夺秒、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努力拼搏,他们就是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冬奥会医疗保障团队。

保障“中枢”的每一个细节

冬奥组委总部场馆是整个冬奥会的“大脑中枢”,人员庞杂、部门众多。1月13日,总部保障车组进驻后,组长孟晓丽带领全体车组人员推着担架车,仔仔细细地走遍了每一个工作场所,每一条道路,每一部电梯和场馆的角落,研究制定救援路线、急救流程,解决狭小空间施救等问题。

根据冬奥组委要求,保障车组除正常医疗保障工作外,还为餐饮、安保、物业、武警、消防等多个部门开展了10余场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和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知识培训,顺利完成冬奥总部第四类人员的全员培训工作。

作为组长,孟晓丽白天做培训、组织演练、和各部门开会沟通,沉稳干练、雷厉风行;晚上回到驻地跟家里视频时,她很容易就红了眼眶,与她亲近的姑姑病重,而她却无法陪在身边。孟晓丽把所有情绪藏在心底,积极投身工作,“来到这里,保障冬奥就是我的责任,我一定要做好,家里人包括姑姑都很理解我”。

“家里都是小事”

冬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承担5场女子冰球和24场男子冰球比赛。赛程密集,任务繁重。赛事开始第二天,国家体育馆保障车组就转诊了6位患者。车组全员上岗,分成竞赛馆FOP(竞赛场地内部)值守组、训练馆FOP值守组、替换组和机动转运组。

高洪涛作为组长,同时担任场馆协调员。他每天早7时出发去场馆,组织开展演练,对接协调场馆各单位,清点各类物资、汇总各类信息,直到夜里12时才能回到驻地。回去后也不能马上休息,还要根据第二天的赛程安排准备防疫物资、安排队员上冰保障班次、写工作日报,所有事情都忙完,已是凌晨2时。在高洪涛保障冬奥时,他的妻子作为999医护人员,赶赴丰台区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家中只有老人独自照顾两个孩子。为了让他安心工作,家人直到支援任务结束后才告诉他,“家里都是小事,保障冬奥会是国家大事,咱们绝不给单位和国家添麻烦。”

救援老将再出马

王红雨曾参与过菲律宾“海燕”台风、雅安地震、北京八达岭暴雪、北京7·21特大暴雨等灾害救援,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2016年G20杭州峰会医疗保障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这次冬奥会医疗保障,他又挺身而出、主动作为,担任了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救护车保障组组长。

赛前,王红雨详细研判保障方案、梳理保障流程、完善物资配备,配合各部门开展人员选拔培训,与冬奥组委运服部医疗处、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朝阳区卫生健康委及各场馆医疗经理沟通对接。赛时,根据各场馆保障情况,随时和各场馆协调员沟通,及时解决各场馆出现的新情况、各车组出现的新问题。

京红

    Baidu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