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驿站+红十字惠民服务
关于红十字会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10-25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红十字会如何依托乡村治理新格局,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主动服务民生,打通红十字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推动乡村治理,提升乡村能力,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红十字会在致力于促进社区自治发展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政府人道领域助手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深入成都市青白江区白马村进行专题调研,积极探索“乡村驿站+红十字惠民服务”新模式,打通红十字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实践路径。
基本情况
白马村位于青白江区西南,全村人口3105人,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04名。白马村以“党建+院落+治理”为基本理念,通过创设“白马乡村驿站”,将“党的建设、村域治理、民生服务”等功能下沉到院落,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计划修建驿站4个,现已建成3个并投入使用,为红十字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打下了坚实基础。
“驿站+院落”,推进党的组织下沉,构建“零缝隙”治理体系。一是按照“1+4+N”模式建强党组织。建1个村党委,4个驿站党支部,N个建院落党小组,形成了以白马村党委为中心,4个驿站党支部为节点,各院落党小组为基点的“零缝隙”治理体系,增强院落管理、服务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有效缩短服务群众时间。二是按照“1+2+N”模式配强驿站工作力量。“1”即由村党委指定的二级党组织成员或院落党小组组长兼任村红十字会负责人,“2”即由村统一配备的2名治保巡逻队员作为驿站值守人员,“N”即驿站服务院落中的党员志愿者,为驿站轮值服务。
“驿站+自治”,推进自治机构下沉,实现“零盲点”院落治理。一是夯实硬件设施。按“一驿站一广场”的标准打造村民文化生活聚集地,完善全村院落、村道、驿站小广场路灯设施和光彩设施,定点组织开展“党员带头干”“义务劳动日”等活动,让小广场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主要休息娱乐场所。二是创办“驿夜话”。利用村民夜晚消闲较集中的时机,由院落党组织在小广场常态组织院落议事,既丰富了村民茶余饭后的文化生活,又聚焦解决村民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村民直接参与议事者达90%以上,变“要我议事”为“我要议事”,充分调动了院落村民议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驿站+服务”,推进便民服务下沉,打造“零距离”服务品牌。一是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延伸至驿站,下沉服务事项20余项:报警、失物招领、纠纷调解、图书借阅等服务。二是搭建集紧急呼叫、治安巡逻、扶危助困为一体的“驿键呼”应急报警系统,组织开展驿站24小时值守,村民有困难通过“驿键呼”呼叫求助,值班人员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三是搭建智慧共享平台,实现无线网络信号全村覆盖,村民可在田间地头、林盘、广场及家中享受免费WIFI。四是搭建“蓉欧+”便民超市,让村民足不出院就能享受到进口商品。
存在问题
应急救援响应体系不健全,救护职能下沉村社区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应急救护知识,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儿童、空巢老人缺乏防火安全知识和急救知识,遇到突发事件,无法紧急自救互救;二是应急救护基础条件较弱。全村3105口人却分布在27个院落,是典型的散居院落村,虽然有村卫生站,但是驿站和院落缺少应急救护站(点),即使驿站安装了“驿健呼”系统,遇到摔伤扭伤等情况也得不到及时救治。
人道惠民项目覆盖面不广,救助职能下沉村社区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群众知晓率不高,人道救助政策落实效果欠佳。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实施的儿童先心病和白血病救助项目,救助金额高达5万元,对于困难家庭来说是很好的帮助,但是受助率却并不高,每年仅有1至2例成功申请。二是人道救助项目较少,救助实力较弱。除了区级红会救助项目外,村上自筹资金较少,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较少。
红十字文化传播缺乏载体,红十字精神下沉村社区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传播方式单一,多数采取摆摊设点,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二是传播效果欠佳。农村群众对“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红十字运动知识、红十字会法不了解,对红十字会职能不了解,不知道红十字会是做什么的,能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
对策与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探索实施了依托白马乡村驿站,通过“乡村驿站+红十字体验小屋+红十字博爱果林”等项目建设,将红十字“三救”“三献”等服务下沉至院落的方法,与村民形成“零距离亲密接触”的关系,打通了红十字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驿站+救护”。一是建立应急救护体系。依托卫生站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设备、信息化资源,在村卫生站建了1个红十字应急救护站;依托白马村集紧急呼叫、治安巡逻、扶危助困等功能为一体的“驿键呼”应急报警系统,在4个驿站、6个院落广场建设应急救护点,构建具有社会治安、应急救援、便民服务等功能的“五分钟治理服务圈”。同时,在各站点设置智慧共享救护箱,实行扫码实时开箱救护,以点面结合形式整体推进精准救护,最大程度保护村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二是开展救护培训。面向村干部、巡逻人员等管理对象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力争达到全员达标持证,确保红十字救护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依托10个应急救护点,将救护普及培训下沉至院落,增强村民自救互救技能和防病知识。三是设置红十字体验小屋。在驿站建红十字体验小屋,内置应急救护体验设备、人体模型、视频播放器、红十字相关资料等,以“视屏教学+技能体验”模式提升村民应急救护技能。
“驿站+博爱”。一是结合生态公园建设,实施红十字博爱果林项目。通过企业捐赠果树并参与果树栽植志愿服务活动,树立企业博爱文化,推动企业加入扶贫计划,将果林收益用于充实社区基金,帮扶白马村困难群众,逐渐形成以产业促公益的孵化链,营造扶危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搭建红十字博爱超市、博爱餐饮等平台。依托“驿站+蓉欧超市”平台,融入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商品活动和村民购买商品、参与消费献爱心公益活动,开展低保户、低收入家庭、年满80岁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逐步实行零加价服务,用“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感召村民增强公益意识,主动参与爱心奉献活动。三是设立博爱共享服务点。在所有驿站内摆设博爱雨伞、雨衣、急救包等,为村民提供便民共享服务,引导民众形成“邻帮邻、富帮贫”的乡风文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摒弃“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心态,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
“驿站+助困”。一是开展项目宣传。在驿站共享书屋摆放红十字人道救助项目申请指南,让群众随时掌握项目需求。二是实施救助项目。重点实施“红十字·救急行动·生育关怀”、小天使基金、天使阳光基金等红十字惠民救助项目,同时结合白马村实际开展特色救助项目,通过博爱助困形式帮助村内困难群众解决现实困难,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红十字爱心力量,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三是成立白马社区基金。依托省红十字基金会平台,动员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群众等社会力量参与“线上线下”募捐活动,同时将博爱果林收益、博爱超市、博爱餐饮等爱心资金注入社区基金,增强救助实力。
“驿站+文化”。一是打造红十字文化公园。融入红十字元素,修建红十字文化长廊,多形式开展红十字运动知识、红十字故事等宣传,弘扬红十字文化,传播红十字精神。将白马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厚重的人文历史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民生活、农村风情融合起来,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是利用红十字重要时间节点,在白马乡村驿站轮流开展“有奖竞答、有奖体验、文艺表演”等特色主题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依托。三是利用白马村WIFI全覆盖和村民微信群全覆盖的条件,推送红十字救护微课堂、红十字故事、“三献”知识等内容,缩短红十字会联系服务群众的距离。四是创编排练应急救护情景剧等文艺节目,融入当地文化汇演活动,采取接地气的方式普及应急救护知识。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