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专题 / 我这五年 / 正文

爱心源源不断,希望生生不息

时间:2019-08-16

■ 宋玫

三年前,在政法部门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我,接到组织通知,到市红十字会任职。这个巨大的跨越让我措手不及,愣愣地问了一句:红十字会是干什么的?引来对方善意的大笑。

其实,谁不知道红十字会呀!2011年的那场风波,把红十字会推向了风口浪尖,成了网络泄愤的出口。那种痛苦和无奈,让许多人记忆犹新。

没想到,事隔5年,命运居然把我与红十字会连在一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都给了我莫大关注,他们脸上写满了好奇和不解:“你怎么会到这里?这里名声可不太好!”也有人说:“这个岗位好呀,工作压力小,可以自由发挥。”

众说纷纭时,一个年轻人的话,给了我极大触动。那天,我正在办公室收拾东西,一位30多岁的公司经理人来联系前期的一个合作项目,得知我马上要去红十字会上任,顿时来了精神:“我周围的朋友都希望参加应急救援队,有的自费到北京参加国外救援机构的专业培训,我自己也刚刚去国外参加了潜水救援培训呢!”

他说:“红十字会是个做善事做好事的地方,各项工作很有意义,但是缺乏传播,许多人还不知道红十字会做什么,如果对社会的爱心多一些培育和引导,民间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这是我接收到的最积极、正面的信息。我忽然变得轻松起来,似乎明白了红十字工作的意义所在,以及今后的日子里我应该做些什么。

一周后,我到红十字会报到。来之前有人提醒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做事风风火火,立竿见影,凡事要柔一些。红十字会属群团组织,做事不易,特别是那场危机后,大家似乎都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不知如何走出困境。

上任后,红十字会的处境让人着急:很少有人给红十字会捐款。尽管事实证明,红十字会是清清白白的,为挽回公信力,全国上下的红十字会组织也做了许多努力,但仍旧没有驱散公众心中的疑云。

当然,这不能完全归结于社会偏见。人道公益事业素来被认为是神圣的事业,公众对这一领域有天然的道德洁癖。红十字会要提升公信力,关键是自身要振作起来,以积极态度、满腔热情做好各项工作。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把我在红十字会亲历的人和事记录下来,用随笔的形式,用现实感的叙事方法,让公众了解一个真实、透明的红十字会。

那段日子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红十字人自强不息、脚踏实地的精神状态,那种温暖的力量时时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冲破阴霾,看见曙光。

有一个现象让我很不解,很多人一说起某些社会问题,就归结于制度的弊端。更加令人遗憾的是,这当中不乏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这让人很担忧。如果这些研究社会问题并掌握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和公众人物,面对社会信任危机,不是设法挽狂澜于既倒,而是乐于袖手旁观、冷嘲热讽甚至推波助澜,如何让人看见希望?

一天,我看到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刊刊登了一位知名学者的短文,文章大致说:他的夫人很有爱心,看到某地地震的消息,想给灾区捐点款,但不知道有什么途径,上网查了一下也没查到。于是,作者得出结论:“即便大家都想学雷锋、做好事,没有规则,好事也做不成。为什么出现‘网络事件’,就是因为缺少有效的规则嘛。”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爱心无法实现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红十字会缺乏规则约束,引发社会公众不信任,导致善行难以履行。“网络事件”早已被证实是恶意炒作,但作者依然将其作为全文的主要论据。

我思量再三,连夜写了一篇短文《不能让善行成为社会稀缺资源》,很快在报上发表,不少报刊和网站也作了转载。文章在红十字会系统产生了较大反响。有人说,这个领域已经多时没有人这么理直气壮地说话了,说出了红十字人积压已久的心里话。文章引发的共鸣、产生的效应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我在红十字会系统的第一次公开露面,居然是以这样一种方式。

这几年,随着人道慈善领域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社会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日益高涨,也使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红十字会的工作触角其实可以无处不在。

三年多来,我们调动社会积极性,引导更多人参与,红十字事业的路越走越宽广。我也经历了许多或欣喜或感动的故事,工作闲暇,我把这些故事和感受变成了一篇篇文章,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不需刻意,不事雕琢,并得以结集出版。

我将这本书取名为《仁爱之境》,希望读者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去体会、感受那些仁爱的光芒和温暖的力量,爱心不断接力,善意源源不断,希望就会生生不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