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激发组织活力 践行人道使命 凝聚城乡社区治理正能量
时间:2018-09-03
社区(乡镇、村)红十字会建设是红十字会实践宗旨的基本前提、发展红十字事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着力推动组织建设重心下移,编织起了覆盖全区的红十字基层组织网络,在履行人道职责、助力精准脱贫、提升应急能力、参与社区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坚持创新发展,持续释放红十字基层组织活力
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始终把社区(乡镇、村)红十字会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理念,制定科学前瞻的发展目标规划,致力于构建覆盖全域的基层网络体系。
(一)以“五进六有”为标准,推进基层组织持续发展
2006年,理顺了全区12个盟市和101个旗县(市、区)红十字会的管理体制,全部形成了独立运行的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基础、利长远”的发展思路,着手将组织建设重心向基层下移。2009年,启动红十字会基层组织“五进”即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牧区、进企业,开展“六有”标准化建设活动,即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热心红十字事业的带头人,有稳定的会员和志愿者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稳固的服务平台,有红十字特色的活动,有稳定的经费保障。自治区红十字会自2010年开展“六有”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积极推动组织建设向基层延伸拓展。为了推动此项工作,一方面将社区红十字会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对达标的社区进行资金奖励,累计奖补基层红十字会组织建设资金232.6万元;另一方面,以现场会形式推进社区红十字会高质量发展。在兴安盟科右中旗、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先后召开两次基层组织建设现场会。截止2017年底,全区1032个苏木(乡镇、街道)、8040个嘎查(村、社区)、2404所学校建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会率分别达到99%、60%、94%,会员发展到182万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1148支,注册志愿者超过1.7万人,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遍及城乡的红十字组织网络。大部分乡镇苏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由民政助理或工青妇干部兼任,部分乡镇苏木红十字会在组织、编制部门支持下设置专职岗位或者给予岗位补贴。
(二)以人道资源动员为抓手,推动基层组织跨越式发展
2016年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事业2016~2020年发展规划》,提出了构建人道文化传播体系、人道资源动员体系、救援救护救助体系、关爱生命体系、开放共享体系的发展思路。首次提出了以人道资源动员促进基层组织发展的理念。在达标的社区红十字基层组织中实施“5个500”重点项目、“2个100”基地建设(500个人道文化传播点、500个应急救护点、500个应急救护角、500所红十字示范校、500个博爱家园项目,100个红十字人道文化传播基地、100个志愿服务基地)。人道资源动员体系建设目标的确立,进一步明晰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发展方向,依托社区基层红十字会,实现会员、志愿者人力资源动员和募捐筹资的资金动员。红十字社区基层组织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红十字社区基层组织适应时代发展,把联系和服务的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汇聚起更加具有认同感、更加具有向心力的强大正能量。
(三)以创新提质为目标,推动社区基层组织活力发展
自治区红十字会组织开展了社区基层组织“三级示范抓引领”活动,分东西片区先后在通辽、兴安盟、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召开4次重点项目、基地建设推进观摩会,投入角点基地建设奖补资金315.32万元,在硬件配备、人员培训、管护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以来,在全区城乡社区(嘎查村)创建红十字人道文化传播点228所、建设红十字应急救护角(点)513个;以“防灾减灾、健康促进、人道传播、生计发展”为核心的251个“博爱家园”项目,遍布贫困旗县社区(嘎查村)助力精准扶贫;创建红十字示范校204所,打造人道文化传播基地60所、志愿服务基地61所。这些充满活动的红十字人道服务平台落地基层、植根百姓身边,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极大提高了红十字组织为社区(嘎查村)居民提供人道服务的能力。二连浩特市红十字会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验收大会上介绍了基层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经验。
(四)党政支持,助推社区基层组织内涵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红十字事业的理解和认同,促进红十字社区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早在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出台了《红十字基层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2012年迅速跟进国务院25号文件,出台各部门分工落实文件。“十三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更将大力“积极发展红十字事业”写入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将贯彻落实《红十字会法》等纳入群团工作分工方案。2017年,自治区政府又批转了红十字会《“十三五”规划》。区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团体建立了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将募捐活动纳入区直机关党员志愿服务考核;自治区教育厅、民政厅、交通厅、呼铁局、民航机场集团公司等单位和我们联合下发了“红十字示范校”、“暑期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和“应急救护点”、“应急救护角”建设文件;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增补自治区红十字会成为文明委成员单位和内蒙古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这些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助推红十字会重点工作和核心业务顺利向下延伸拓展,社区基层红十字会在人道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等工作中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完善。
二、履行人道使命,积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
全区各级红十字会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将红十字核心业务推送到社区(嘎查、村),服务到基层群众,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一份力量。
(一)实施人道救助。组织网络向城乡社区(嘎查村)延伸,人道服务平台落地基层,促进了红十字核心业务快速发展。近五年,全区红十字系统筹集资金8.1亿元;“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为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15840例;投入救助款物6.14亿元,使324.29万困难群众受益。全区在社区建设各类公益服务站点459个,其中:博爱卫生站39所、博爱超市243个、老年护理院26所、红十字服务站160个。跟随社区公益服务站点建立贫困人口档案。社区红十字基层组织和已建成服务站点在“送温暖活动”、助学助医助残助老等活动中承担了大量的受益对像筛选、入户调查、公示等基础性工作。
(二)助力社区精准脱贫。2013~2017年,自治区红十字系统坚持党政所需、群众所急、红会所能的原则,积极争取各方资金7299万元,在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六有”达标的社区(嘎查村),启动实施了251个“博爱家园”项目,受益群众达21.6万户、59.7万人。根据农村、牧区、社区的特点和民众的不同需求,安全饮水28处、种植大棚55个、牲畜暖棚27个、标准化养殖小区19个、卫生厕所259个、逃生避险广场251处、应急救护培训教室2600多平米等一系列基层需要、群众受益的硬件工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参与和一致好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流动畜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贫困户生产自助资金滚动等全国先进“博爱家园”项目。“博爱家园”项目补民生短板、助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治区红十字会联合老牛基金会在呼伦贝尔洪涝灾区建设106座“红十字—老牛桥”,被誉为“百姓身边的高速公路”。
(三)提升社区应急能力。积极争取总会支持,全区红十字系统共同发力,一批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暨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应急救护培训教室在社区落成。通过在社区实施老牛生命学堂项目、开展应急救护“五进”活动、举办社区专题讲座、市民讲堂活动等形式,培训应急救护核心师资971人、红十字救护员24.84万人,完成普及性培训142.38万人次。成功举办了全区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并派队参加总会比赛。应急救护通过红十字基层组织、红十字公益项目走进社区、走近群众,极大提升了社区群众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和意识。
(四)推动志愿服务。以项目社区(嘎查村)为平台,发展会员1.5万人、招募志愿者3900多人,建立志愿服务队232支。通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近8万社区(嘎查村)热爱红十字事业的爱心人士参与基层红十字组织理事班子工作。一批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热心红十字事业的领袖人物成长为各级红十字会事业带头人。先后培树了“全国十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陈文学、“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王布和、“全国百位最美红十字志愿者”魏刚、“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傅钰、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邢彩霞等一大批红十字志愿者领袖。
(五)传播人道文化。充分借助主流媒体和各种宣传平台,拓展宣传空间,创新宣传载体,将“红十字在社区”的人道主义行动推入公众视野,将社区爱心人士的真情善举见于大从。先后举办了“基层红十字好新闻”评选,“光明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你还好吗”主题采访活动,“魔豆妈妈”扶贫创业大赛,最美红十字志愿者、最美红十字基层工作者评选活动等。通过对社区(嘎查村)红十字故事、红十字行动、红十字人的挖掘,激发社会公众对基层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关爱。“十三五”以来,全区红十字会系统共发放各类宣传品722950份、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片62部、编印制作各类画册157种,在省级以上各类媒体刊稿6982篇,红十字网站刊载新闻稿件6051篇,报刊专板25篇,充分展示了基层人道工作成果,着力凝聚弘扬城乡社区治理正能量。
(六)推进规范管理。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确保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自治区红十字会自2006年起实施目标化管理,推行重点业务工作量化分解、目标考核,通过连续12年的目标化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任务层层下压、动力传导,取得显著成效。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经历了“五进六有”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三级示范抓引领”先进基层组织评选、“五个500、两个100”重点项目和基地创建等思路一脉相承、压茬创新推进的规范发展过程,建立起了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辖区内特最易受损害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改善民生、助力精准脱贫、构建和谐社区为重点的红十字特色鲜明的社区工作长效机制。